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 全选
    |
    思想前沿
  • 陈昆亭 何媛媛 赵 立 王丰泽
    新经济. 2025, 46(8): 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学科维度而言,“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的经济学新概念,导源于对生产力长周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矛盾特征的新特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基础,基于历史长周期角度,阐述从重农主义到重商主义,再到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生产力特征,论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指出崇尚高能劳动者价值地位的科学主义对资本主义替代的必然性,以及科学主义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及内生性基础。进而论证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式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可行性科学基础,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实践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成果专栏
  • 陈幸幸 沈洪涛 彭 勃
    新经济. 2025, 46(8): 1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合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制度复杂性分析框架,基于广东省92家涉海企业的调研数据,深入剖析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涉海企业的传导路径、作用机制及影响逻辑。研究发现,涉海企业在地缘政治博弈、数字变革、绿色转型三重约束下暴露出能力短板,也面临新的潜在机遇。地缘政治冲突冲击航运通道,使涉海企业面临诸多方面的复合压力,且出现行业分化特征;数字技术脱钩阻碍产业升级,数据主权管辖冲突增加合规成本;绿色规则重构形成动态强化的制度性壁垒,影响市场准入与竞争力。然而,涉海企业也迎来发展机遇,地缘政治格局调整孕育发展新空间,数字技术渗透催生价值链升级新动能,绿色转型趋势塑造产业跃迁新赛道。据此,涉海企业亟需构建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安全韧性网络;系统性推进技术融合与规则适配;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重塑竞争优势。本研究深化了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如何影响本国涉海企业发展的逻辑的认识;对于涉海企业找准定位、优化战略、提升竞争力,政府制定和完善海洋经济政策具有决策参考意义。
  •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 刘 伟 周 鑫 李小凤 周伯洲
    新经济. 2025, 46(8): 2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沿海发达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在地国际化”色彩,城市形态的演进充分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并进入开放创新阶段,形成独特的产城互构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的双重推动下,城市不再仅仅是产业的承载体,而是成为产业创新和技术突破的重要引擎,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反向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重塑,大幅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城市形态和产业形态形成高水平的相互规定、相互形塑关系。其机制体现在产业更新、动力变革、要素演化、文明变迁这四个逻辑维度上。深圳市龙华区创新性发展“在地国际化”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标杆城区,从经济竞争力、创新引领力、人才吸引力和文化软实力四个方面展现出“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的产城互构路径:产业发展从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升级、城市功能从支持比较优势向创造竞争优势转型、人才结构从基础劳动力向全球高端人才演进、城市文明从乡土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跃升,四者协同共生形成以国际化推动产城互构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政策启示为:要注重以“在地国际化”理念为引导,深入推动产城互构,找准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点,深化国际竞争优势,创新地方要素禀赋尤其是注重高端人才要素的全球配置,以城市文化软实力支撑产业高端化和城市国际化发展。
  • 方远平 王志豪 王建军 王宇渠
    新经济. 2025, 46(8): 4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广州在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重塑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首先,文章梳理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了广州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资源禀赋、科研实力和产业优势;同时对标全球领先的海洋中心城市,指出了广州面临高端港航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科技、人才、制度保障等支撑不足,面临海洋经济定位不明确、区域竞争激烈、全球贸易与海洋经济风险加剧等挑战。再次,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赋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举措: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开放推动构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激发各类海洋经济主体的创新动能;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海洋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海洋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涉海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海洋人才高地;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海洋基础设施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培育海洋未来发展新动能。
  • 宋高燕 王乃馨
    新经济. 2025, 46(8): 6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经十余年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果,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初步形成,但仍面临创新成果外溢较为严重、产创双链融合进程缓慢等现实挑战。本文在厘清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多维度对比分析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发展实践,并结合数字时代特征,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及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等角度系统性阐述了数字经济赋能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机制路径。最后,从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数字人才队伍培养、优化升级数字化产业协同体系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借鉴。
  • 财政金融
  • 杨 光 李铭乐
    新经济. 2025, 46(8): 8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国有银行资本补充是宏观调控工具箱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其核心意义在于,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以下简称“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有效缓解这两类政策之间的内在张力,增强政策调控的一致性。一方面,资本补充提升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畅通了金融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服务了经济增长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体系稳健性,满足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传统双支柱政策常因功能错配而缺乏协调,影响政策效能,而国有银行资本补充举措通过财政手段承担新增风险,在不削弱金融稳健性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流动性供给,从而实现经济金融在“流动性”与“稳健性”之间的平衡。这一机制不仅提升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在一致性,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在应对系统性风险和强化政策协同中的体制优势。
  • 乡村振兴
  • 涂 斌  陈 思
    新经济. 2025, 46(8): 10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系统探究中国农村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的有效性,构建并运用“政策-实践-效果”三维分析框架。通过系统剖析全国范围内农村残疾人就业政策文本并结合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发现,现有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虽日趋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政策法律权威性有待提高、相关细则不健全以及主体间协同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提升就业率和改善基本生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就业结构优化、就业支持资源供给水平、就业吸纳能力、就业技能提升适配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今后要持续优化政策工具结构,破解农村残疾人就业支持效能瓶颈、强化农村残疾人能力塑造体系,从而提升中国农村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的整体有效性。
  • 经济社会学研究
  • 胡朴正 郭爱民
    新经济. 2025, 46(8): 115-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杜松子酒消费狂热”现象,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同时也是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典案例。消费社会的出现使英国社会消费能力空前提高,并创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为酒水消费增长提供条件,而杜松子酒又因其自身的商品属性,在英国酒水市场中占据优势,进而形成“消费狂热”现象。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自发调节其负外部性,这场狂热引发酗酒、犯罪率上升、劳动效率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在政府干预与粮食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该现象于18世纪50年代消退。这一案例揭示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干预在矫正市场失灵中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现了消费社会背景下经济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复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