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新经济》官方网站!
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新闻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总编办公
曾用名:港澳经济
创刊时间:1980年
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单位:广东新经济杂志社(《新经济》编辑部)
刊 期:月刊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846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474/F
邮发代号:46-178
国外发行代号:4761M
扫一扫,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更多...
友情链接
当期目录
本刊精选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4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思想前沿
Select
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源与出路——基于分配正义的批判
徐振伟
2025, 46(10):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时代,粮食不再只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是变成了资本主义强国力图统治全球、控制世界的博弈要素。这场争取世界粮食市场控制权的博弈,导致了粮食短缺与粮食浪费并存、饥饿与肥胖共生等悖反现象。世界粮食危机爆发的根源,并非供应不足,而在于分配不均,粮食食物体系分配失衡的实质是粮食霸权主义。在国际层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托粮食霸权,与能源霸权、金融霸权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通过多重手段操控全球粮食市场;在国家内部,西方垄断资本主导的沙漏状粮食食物体系,让处于体系两端的农民与消费者遭受剥削,形成国内阶层间的粮食霸权。粮食霸权的产生原因主要源于两方面,资本主义下资本的逐利性是核心驱动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等为粮食霸权提供了温床。解决粮食危机,需要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粮食食物体系,重新分配粮食相关资源与权利,让粮食真正回归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本质,实现全球粮食领域的分配正义。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成果专栏
Select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
罗明忠 陆子欣
2025, 46(10): 1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伴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学界从全国区域层面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动态变化尚显不足。为此,本文利用2020与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两期混合截面数据,探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以及公共品供给与市场要素吸引在其中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农户间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模型及更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吸引工商资本下乡,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及转移支付性收入。此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缓解效果因政策帮扶、政治信任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应当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益贫性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内部收入分配格局。
数智化理论与实践
Select
数字化何以影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基于W公司的扎根分析
徐旭初 李静静 韩玉洁
2025, 46(10): 3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是生鲜农产品行业可持续发展亟待攻克的难题,但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的供应链整体分析,同时多依赖企业面板数据开展量化分析,并且缺乏开展数字赋能供应链的全链路贯通式探究。有鉴于此,本文在供应链整体视角下,聚焦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将供应链韧性细化为预测能力、抗风险能力、恢复能力、调整能力与优化能力等五大能力,以W公司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归纳得出1个核心维度、4个关键维度和15个子维度,基于此构建一个包括数字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与供应链协同等维度的数字化赋能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理论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建设可显著正向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供应链协同与精细化运营是数字化作用于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中介变量,二者在数字化正向影响供应链韧性的关系中均发挥无差异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旨在为生鲜农产品企业通过数字化战略部署、协同网络构建及精细化管理实践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提供路径参考,并为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供应链韧性建设的理论研究补充微观案例证据。
Select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的治理困境与政策协同——基于中国四大一线城市的实践比较研究
刘 敏
2025, 46(10): 5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展现出强大活力,新就业群体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新业态的组织联系松散、权益保障缺失和社会风险凸显等问题对传统治理体系提出挑战。本文系统分析新就业群体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困境,并结合中国四大一线城市的政策实践与典型案例,探讨政策协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新就业群体可分为平台服务提供人员、平台个人灵活就业人员和平台网约劳动者三类,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组织松散化、用工灵活化、劳动关系弱化和社会保障不足。针对新就业群体的多重治理困境,我国四大一线城市探索出有益的治理经验,即织密有形有效的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服务体系、加强职业素养提升、引导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强化政企协同,这对推动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发展及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诸多启示。
产业高质量发展
Select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东方美学”笔谈
程金城 / 程丹阳 / 沈君菡 马 硕 / 杜 贺 陈三宝
2025, 46(10): 6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持人(马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语:东方美学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是融合了哲学观念、艺术表达与生活方式的一套独特审美体系。作为现象级作品,电影《哪吒》以其鲜明的视觉语言和中国叙事风格,充分彰显了东方美学的极致美学魅力和巨大产业潜能,成为观察、研究东方美学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典型样本。为此,我们以《哪吒》电影为切入点,组织笔谈,就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中东方美学的重叙、转译、生产、传播等话题展开讨论。这组文章不仅剖析了《哪吒》作为中国动漫(以下简称“国漫”)标杆在文化产业层面的成功逻辑,更着眼于它如何从现代语境激活传统美学、塑造具有世界认同潜力的文化符号等方面,为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提供实践参照和理论启示。
财政金融
Select
金融监管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徐 馨 陈洋毅
2025, 46(10): 9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金融监管是发现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增强区域经济韧性以及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监管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较强关联,但目前学界缺乏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为此,本文拟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金融监管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金融监管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跨区域提升经济韧性。加强金融监管不仅可以提高本区域的经济韧性,也会对周边区域的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的外溢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中国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总体和分区域层面提出以金融监管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
Select
从“实验”到“实践”: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史桂芬 周 延 韦子军
2025, 46(10): 118-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重要绿色金融政策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基于此,本文选取2011—2022年中国28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实施能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能通过空间溢出对试点的周边地区产生邻地协同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中表现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和提高能源效率抑制城市的碳排放增长。本文的研究为评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补充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广试验区政策提供经验支持。
Select
绿色财税政策与碳排放的耦合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广东省21地市的动态演进与政策协同分析
朱健齐 陆振霖 任昕艺 李靖远
2025, 46(10): 13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财税政策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估,不仅是科学衡量气候治理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双碳”目标有序实现的重要支撑。本文弥补传统回归分析的静态局限,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动态追踪财税政策与碳减排系统从冲突到协同的演进路径,旨在系统揭示两者的交互作用机制与空间协同规律,为完善绿色财税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研究基于系统协同理论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框架,构建财税政策系统与碳排放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19-2023年广东省21个地市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赋权有效测度,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SDM)及莫兰指数检验,深入分析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内在驱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揭示财税工具配置与区域减排目标的空间适配规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认为广东省财税政策与碳排放系统的协同水平整体呈现提升趋势,但区域分化显著;科技支出与绿色税收成为驱动协同发展的关键政策杠杆;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核心辐射-外围虹吸”的双重特征;而协调度跨越阈值需依赖系统性政策组合的协同推动。基于实证结论,从统筹推进绿色税制系统性优化、实施区域差异化绿色税收精准调控、优化财税工具组合以强化协同效能、提高绿色税收优惠政策精准度和强化财政政策赋能低碳转型五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名家精选
文章推荐